为什么明明打了不少窝子浮漂却一动不动?为什么深水浅水都不上鱼经常空手而归?秋后夜间暑气渐消,夜风带凉,正是夜钓的黄金季节。但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惑:明明打了重窝浮漂却纹丝不动,钓底没口钓浮也没口究竟问题出在哪里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秋季夜钓打窝和水深的秘密,彻底解决夜钓没口的问题。
立秋后最典型的变化是什么?
昼夜温差加大,白天气温可能仍达到30度以上,但夜晚骤降至20 度甚至更低。这种温差对鱼类意味着什么?水温分层现象加剧,表层水温随气温快速下降,底层水温却相对稳定,但夜间溶氧量却可能会更低。
那么此时鱼会做何选择?它们会游往水温更稳定、溶氧量更高的水域。所以夜钓时再死守夏季的浅滩水草区很可能空手而归。
水草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会增加氧气,而夜间会吸收氧气,所以夜晚水草区溶氧量会更低。为什么傍晚时鱼群在浅水炸水,天黑后却突然停口?正是因为温度变化之后鱼群向更深更稳定的水域迁移。而非常深的水底一般 4米以上,水底温度比较稳定,但也是由于稳定很难与富氧的上层水进行融合。所以在微风、无风、无水流的情况下深水水底长期处于缺氧状态,夜间也很难在深水处钓到鱼。
立秋之后鱼类本能的开始为越冬储备能量,觅食积极性其实比夏季更高,但它们的觅食窗口期和位置却悄然发生了关键的变化。鲤鱼夜间经常靠边觅食,立秋后更倾向在深浅水交界处两米半至3米半的水深活动。因为这里既能避开岸边的干扰,又能找到从浅水冲刷下来的食物。警惕性更高的鲤鱼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靠近浅水。
虽然鲫鱼比鲤鱼更耐低温,但秋季夜间也会稍向深水移动,一米半至2米半的水深为宜。你是否发现凌晨时分鲫鱼的口特别猛?这是因为天亮前水温最低,鲫鱼会抓住一天之中最后的(低温) 时刻大量觅食。
初秋夜钓什么时间打窝效果比较好?建议分时段打窝而非一次性重窝。
下午4点- 5点天黑前打个基础窝,吸引路过的鱼群,把握住傍晚的进食高峰期,同时为夜间钓鱼做好准备。凌晨2点至3点进行少量补窝,天亮时的窗口期也一定不要错过。
窝料用量多少比较合适?少打勤补是关键。
夜间鱼靠嗅觉觅食,但过量的窝料反而让鱼只吃窝料而不吃饵。鲤鱼首次打窝约 100-150 克,建议使用腥味的打窝颗粒混合发酵玉米,每次补窝在50克左右,散落成片避免惊鱼。鲫鱼的窝量首次打窝50到80 克,腥味颗粒或者再加少量的酒米,每隔一到两个小时补10到 20克或者搓大饵加快抛竿频率也行。
初秋夜钓到底多深的水位鱼口才好?其实夜钓水深取决于水温而非盲目的钓深。
初秋夜钓鲤鱼选择两米半到三米的深浅水交界处,陡坎斜坡比较理想。夜钓鲫鱼一米半到2米,水下有障碍或结构处。中秋以后水温会进一步下降,夜钓水深应该增加半米到1米。
这个秋天别再盲目的喂鱼了,掌握这些技巧让你夜钓都能满载而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