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钓鱼人的世界里,冬季野钓犹如一场与大自然的冷峻较量,选择白天还是夜晚出钓更是关乎鱼获多少。作为一名在寒冬中坚守河边多年的钓友,在无数次的摸索中,对冬钓的昼夜之别有了深刻感悟。

 

冬季的白天,阳光洒在水面,虽难驱尽彻骨寒意却也给水域带来了些许生机。从水温的角度来看,白天阳光照射使得浅水区有一定的升温。尤其是上午 10 点到下午3 点这段时间,部分水域的表层水温能上升3 - 5℃,相较于夜晚接近冰点的水温,这细微的变化足以吸引耐寒的鲫鱼、白条等鱼类游向相对温暖的浅滩觅食。

 

曾在一个冬日的午后,来到一处河边。那片水域有一片延伸至河心的浅滩,水深不足 2 米,周边水草丰茂。选好钓点后,用腥味浓郁的红虫作饵,抛下鱼钩不久,便见浮漂轻点,随后一个有力下顿,提竿中鱼,一尾鲜活的鲫鱼破水而出。


可见,白天的阳光诱使鱼群改变栖息深度,为钓鱼人创造了机会。

 

再者,白天视野开阔,便于观察钓场环境、调整钓具。能清晰看到岸边的地形,选择诸如回水湾、水底有沟壑或障碍物的地方下钩,这些区域往往是鱼群藏身、觅食之所。

 

同时,还能及时留意水面的鱼群,像鱼群偶尔跃出水面、泛起的涟漪,都能为我们判断鱼群位置提供线索。而且,在白天与钓友交流也更为方便,分享钓点信息、饵料配方,相互学习借鉴,让冬钓不再孤单。

 

然而,冬季的夜晚,也别有一番钓趣。当夜幕降临,万籁俱寂,水面恢复平静,人的活动干扰大幅减少。

 

此时,生性胆小、谨慎的大鱼,如鲤鱼、青鱼等,会趁着夜色向岸边靠近,寻找食物。它们凭借敏锐的感官,在黑暗中穿梭,对于安静守候的钓友来说,这是邂逅巨物的良机。

 

有一回,在月光黯淡的冬夜,独自来到熟悉的水库边。凭借着对地形的了解,在一处陡峭的岸边布下钓点,用夜光浮漂,挂好自制的玉米发酵饵,静静等待。


午夜时分,夜光漂突然被拉黑,迅速提竿,一股巨大的力量从水底传来,经过一番较量,一尾重达 8 斤的大鲤鱼被我收入囊中。那种与大鱼在黑暗中博弈的刺激,令人难忘。

 

夜晚的低温虽然严苛,但也带来了好处。水温进一步降低,水中溶氧更加充足,鱼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,咬钩时动作更为干脆有力。而且,冬季夜晚很少有小杂鱼闹钩,能让饵料精准地落入目标鱼的口中,减少不必要的提竿空耗精力。

 

综合而言,冬季白天适合钓浅滩附近的中小体型鱼,利用阳光带来的水温变化和良好视野;夜晚则利于守钓大个体鱼,凭借静谧环境引大鱼靠边。若想要丰富鱼获,不妨白天在浅滩连杆鲫鱼,夜晚换至深水、安静处,守钓鲤鱼、青鱼等。

 

无论选择白天还是夜晚,保暖措施务必到位,厚棉衣、暖手宝缺一不可。饵料上,白天用鲜活红虫刺激鱼口,夜晚玉米、麦粒等耐泡饵能长时间诱鱼。

 

总之,根据自身目标、喜好,权衡昼夜利弊,才能在冬季野钓中满载而归,尽享寒江独钓的乐趣。